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策划实战>详细内容
从no can no bibi谈酒商新媒体营销三观
作者:李晓皓 时间:2014-7-20 字体:[大] [中] [小]
-
@财经网微博略带自嘲的“舌尖体”是近期段子创作中时效、质量较高的文本,早在4月18日舌尖2首集《脚步》开播当日,就有专业人士预判到又一次全网创作狂欢呼之欲出,于是段子们如期而至。可是,为什么段子里偏偏是潘石屹?答案肯定不是因为他那口乡土气息浓郁的普通话。
忍不住要提下的还有“国民女婿”黄海波,通过一次不成功的买春把五月的网络舆论高潮点燃。据笔者观察内容无外乎三类,其一是旁征博引倒黄派;其二是“就事论事”挺黄派;还有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再创作派。前两派立足时代伦理高度,义正言辞要分个青红皂白,此处不宜作评。且说第三派,除了最新动态已因高希希的《新上海滩》剧照再次波及黄晓明的内增高问题外,题为“黄买春女主身高185”的报道绝对在此次狂欢担纲领衔!
以上是近期网络最红的两事件,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遑论酒业新媒营销云云?且慢,事件虽有不同,但受众的心里基础却无不同。据说“潘币”事件后,潘总秒删微博不算还特意打印了网友创作的“潘币”原稿,签名傍身逢记者、友人到访就送张出去,又时髦又诙谐,至于潘总有没支付网友稿费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鉴于近期潘石屹和任志强露脸频率极高作判断,财经网的舌尖体段子应该也是有的放矢。那么,反过来说,在这件事中受众到底在消费什么?
至于黄海波买春女主身高一米八五这件事真是令人叫绝,原本舆论上倒黄、挺黄两派很严肃就明星伦理探讨的死去活来还没结果时却被拔到了再创作高度。笔者至今没有想清楚到底一位身高一米八五的从业者对另一当事人意味着什么,到底满足读者怎样的好奇?但毫无疑问,原本一件无可争议的事实,却因为这样一篇报道发酵成另外一件事,从业者的身高、容貌成了受众自发再创作的对象,间接导致黄晓明再次躺枪……不同的事,同样的问题,受众到底在消费什么?
笔者给出的答案,套用一句时兴话概括就是“u can u up,no can no bibi”,你行你来啊,不行别瞎bibi,得以流行的潜台词就是受众开始认事不认人,管你老总、国民老公,对话题和内容才是刚需——建立在新媒体信息传播和技术提升产生的用户强交互基础上的热点话题和原创内容。而“消费”并不是说这些内容即刻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就此两件事而言,体现在品牌传播增量的积累和最大可能的避免负面损耗。
好吧,听上去有点绕口,不妨用另一件新鲜出炉的事再解释一番。
5月17日,所谓互联网知识社群第一品牌《罗辑思维》节目的创办者罗振宇、申音“分手”,内里纠葛不多引述,但通过Youku视频、微信、微博、SNS为传播主力平台,以提供知识型脱口秀和配套文章为内容的《罗辑思维》在短短两年时间积累了200多万会员(粉丝更多),通过会员收费及周边服务(卖书、相亲、主题趴等)良性赢利的小项目,而且据说VC圈在“分手”前对这个“小玩意”的估值已经超过1亿。
有看过此系列视频的读者应该不难发现,关于“屌丝如何搞定女神”、“论剩女”、“夹缝中的80后”、“中国房价不算高”等等(内容大意如此)无一不是时下社会热点话题。再通过罗的口才学识和个人魅力,几乎每一篇内容都堪称高质量且有明确受众极易产生共鸣。
那这么好的产品(内容)卖多少钱啊?免费看,免费读,躺着看躺着读随你啊。可是VC不傻啊,话题内容不收费不代表没价值,那一亿估值不是白估的。值在哪,就是刚才所说的由高质量话题和内容推升的品牌传播增量的积累,也是罗、申“分手”事件的肇因。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说到酒业。结论不复杂,对于有志运营新媒体或创新销售模式的酒商而言,首先就要明确三观:新媒也好电商也罢,传播时有话题(时效、热点),没话题制造话题,总之要用最短的时间让目标受众记住你。再具体点就是,如果品牌没有足够的影响力,那么一定要有鲜明的形象和观点,感官冲击尤其重要,笔者上篇《新媒体这么屌,酒商你知道吗》已经说过,信息泛滥中第一要务就是显眼。作为酒商,首先要重视新媒,重视渠道,基础信任都没有谈何运营好?
再者,时至今日很多人在唱衰电视传播的效用,事实确实是电视作为最有效的传播平台日渐式微,酒商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向细分渠道倾斜。但电视(台及内容各路供应商)仍然是主流文化产品(内容)的输出和制作者,如果内容制造者的角色不变,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网络仍无法取电视而代之。但一如《罗辑思维》、《我叫王大锤》等团队致力于话题挖掘和内容创作,因此迅速上位。对酒商最大的借鉴意义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的下,微博、微信、SNS、视频网站确实是最理想的传播端口,但如果经营者的思维还没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还停留在一篇软文报纸、杂志、网站、微信、长微博全部“粘贴-复制-推送”一遍就叫制造内容的话,未来五年的销售恐怕哭都来不及,寻找一个有想法的营销公司是普遍做法,但许多酒商抱怨效果不理想,其中不乏能力或者功力有限导致效果不显著,但据笔者观察,普遍较为普遍的现象还是由下一观不正确引起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所谓的品牌传播增量,用量化的角度来说就是粉丝积累变现,假设在话题内容运营理想的状况下,如何将流量转化为销量?这其中涉及了太多细节和经验,而且太多案例证实,用投机的心态做新媒传播能成功的还没见过,那些被业内人整天挂在嘴边的案例哪个不是经过长久经验积累、团队磨合、优化管理来实现的?试问在有限的费用和时间下,又有哪个营销公司敢弃成本于不顾跟话题、内容死磕,最终都流于KPI,变成了所谓的纸面绩效。所以结论时,不要急于变现,在品牌增量良性提升的同时,再去考虑合理变现,而非推信息卖东西。
以上,其实不止于酒业,是整个时代技术变革带给所有商家的考验,而“U can u up”虽然戏谑,却道出了受众认话题、内容而不认人的解构心态。所以,权威不是不可以有,背书不是不可以有,只是如今这些刻板的标签难以取悦受众,正面点说受众需要交流,负面点说,给受众“八卦”,more……